证券时报记者 安宇飞
造车新势力“零召回”的纪录已被打破。近期,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,将自2025年11月7日起,召回共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,这些被召回车辆由于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而存在安全隐患。
汽车召回本非新鲜事,欧美车企经常进行大规模汽车召回,以主动的态度、透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。但造车新势力在此前几乎保持“零召回”的纪录,以此维护其品牌形象。据市场监管总局数据,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,涉及车辆1123.7万辆,同比增长67%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召回共89次,涉及车辆449.1万辆,同比增长180.1%,但其中几乎没有造车新势力品牌进行的召回。
“零召回”当然不是因为新势力品牌的汽车没有缺陷,而是这些问题可能被“隐形处理”了。随着监管趋严和汽车销量增长,“隐形处理”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。今年8月,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起草了《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(征求意见稿)》。通知要求,企业需严格执行OTA升级备案管理,禁止推送未经验证的软件或通过OTA隐瞒缺陷。
随后,造车新势力出现了“集体召回”的情况。今年9月,小米由于辅助驾驶功能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,宣布召回11.69万辆SU7标准版,以OTA升级的方式解决问题。小鹏汽车也由于“转向助力机电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”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等原因,召回了47490辆小鹏P7+汽车。
当下,造车新势力需放弃追求“零召回”的完美形象,像欧美成熟车企一样,扛起“召回常态化”的责任担当。召回不是品牌的污点,而是减少安全隐患的新起点。当流量的潮水逐渐退去,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产品漏洞,敢公开透明解决问题的企业,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。